給政府建議:香港旅遊發展計劃

希望政府可以用投放多些資源去吸引世界各地的旅客,令到香港的經濟好轉,市況改善,大家都搵到錢,少D鬥爭。

遊客到一個地方旅遊,最想看的是當地的歷史及文化

改造,相信會有不少既得利益者既反對,睇下有冇辦法同佢地合作,利益分配,達至雙贏,例如帶旺該地方,舊有業主會有物業價值及租金提升等利益。

1.西貢,香港的後花園

 西貢有很多街渡,可以坐船出海,又有很多海鮮食肆,而且都好好味,可以打造一個旅遊社區

另外西貢都有一條旅遊街,但最近都已經少了很多人,執左好多鋪,可以把街道改造,增加多D商店,更多的食市及手信店進駐。

改造: 旅遊街

旅遊街
旅遊街

現有的商店街可以再強化,可以賣多些特色產品、地道美食。有了外地遊客後,可以多一些手信店。

參考: 九份

改造: 海濱市集

 西貢有很長的沿海海濱,現有的市集太弱雞了,建議可以再增加,再多些美食。

參考: 台灣駁二市集

西貢其他有價值及出名的景點,可以再強化

街渡
街渡
魚船賣海鮮
海鮮街

2.車公廟

車公廟 – 是香港新界沙田區大圍一座廟宇,其中在現有廟宇建築物後舊廟為一座香港二級歷史建築。每年初三總會有大批善信到車公廟求籤和轉風車,祈求來年運勢更佳。本身已經有吸引的歷史及文化背景。

 改造: 增強標誌性入口設計

增強標誌性入口設計
增強標誌性入口設計

參照東京淺草寺(雷門寺)作為旅遊景點,吸引更多外國遊客:

雷門寺以其巨大的紅色燈籠和雷門入口聞名,成為遊客拍照打卡的標誌性景點。

車公廟可考慮設計一個更具視覺衝擊力的入口,例如一個大型、色彩鮮艷的牌坊或雕塑,融入車公廟的歷史元素(如風車、車公像),讓遊客一到達便有深刻印象,方便拍照分享至社交媒體。

改造: 打造文化體驗活動

打造小型文化街
打造小型文化街

參考: 雷門寺周邊的仲見世通商店街

雷門寺周邊的仲見世通商店街提供傳統日式小吃、手工藝品和紀念品,吸引遊客體驗日本文化。

車公廟可與沙田區合作,在廟宇附近設立小型文化街,出售港式小吃(如: 雞蛋仔、奶茶、山水豆腐花)、傳統手工藝品(如風車、香包)以及車公廟特色紀念品(如祈福卡、車公像擺件、迷你簽筒)。此外,可舉辦定期的文化活動,如求籤解說、風車製作工作坊或傳統舞龍舞獅表演,增加互動性。

數位化推廣與合作

道風山
萬佛寺
曾大屋

雷門寺透過旅遊網站、社交媒體和與國際旅遊機構合作,吸引全球遊客。
車公廟可與香港旅遊發展局合作,推廣特色旅遊路線(如: 沙田文化一日遊、踏單車路線、景點: 曾大屋、萬佛寺、道風山、瀝源邨 (是沙田區首個公共屋邨)、冬菇亭大排檔

並在Instagram、YouTube等平台發布短片,展示祈福儀式、風車文化和廟宇美景。同時,與國際旅遊博主或KOL合作,分享遊覽體驗,提升全球知名度。

提升多語言導覽服務

提供多語言導覽手冊、語音導覽和標示,方便外國遊客了解寺廟的歷史和文化。
車公廟可推出英文、日文、韓文等多語言的導覽手冊、アプリ或QR碼語音導覽,詳細介紹車公廟的歷史(如車大元帥的傳說)、風車祈福習俗和建築特色。同時,培訓多語言導覽員或志願者、英文解簽、解答遊客疑問。

3.中環文化走廊

改造:

中環至半山自動扶手電梯是全球最長戶外有蓋自動扶梯,連接皇后大道中與干德道,方向依時段調整。沿途經荷李活道、蘇豪區等,可見古董店、歐式餐廳與舊警署,還能尋覓《重慶森林》取景痕跡,感受香港多元文化交融的獨特風情。

打造沉浸式文化體驗走廊

沿電梯沿途設置「香港記憶」展區,如京都町屋展示傳統工藝般,在古董店集中的荷李活道陳列舊時電梯建設照片、街坊生活物件。效仿摩洛哥街頭表演,邀請粵劇演員、街頭畫師駐點,讓遊客在搭乘時感受中西文化碰撞的獨特氛圍。

推出互動式主題活動

定期舉辦「電影場景重現」活動,還原《重慶森林》經典畫面,提供復古服飾供遊客打卡。借鑒市集模式,在蘇豪區旁設置小型手作市集,售賣港式醬料、手工飾品等,讓旅客在體驗中加深對香港文化的認識。
 
中環至半山自動扶手電梯

參考:日本京都二年坂・三年坂石板街/摩洛哥馬拉喀什傑馬夫納廣場

日本京都二年坂・三年坂石板街

作為京都極具特色的實體街道,保留著江戶時期的町屋建築風貌,青石板路蜿蜒延伸。街道兩側是木質結構的傳統店鋪,售賣著和果子、京漆器、清水燒等京都特產。建築上的格子窗、垂檐設計充滿古韻,部分房屋外牆還保留著舊時商號的痕跡。這裡曾是貴族居住區,如今成為展示京都傳統生活文化的走廊,遊客漫步石板路上,能感受古都的歷史肌理與市井氣息。

摩洛哥馬拉喀什傑馬夫納廣場周邊街道

以傑馬夫納廣場為核心向四周延伸的多條實體街道,構成了充滿北非風情的文化走廊。街道兩旁是土黃色的傳統建築,拱形門廊下聚集著售賣手工銀器、彩色琉璃、刺繡織物的商販,街頭藝人在街角表演蛇舞、民族樂器演奏。這些街道保留著中世紀阿拉伯商隊驛站的格局,地面的磚石歷經千年踩踏愈發光滑,遊客行走其中,能沉浸式體驗摩洛哥的柏柏爾文化與阿拉伯商貿歷史。
 
日本京都二年坂・三年坂石板街
摩洛哥馬拉喀什傑馬夫納廣場

4.動物園

改造:

香港不乏特色生物,  小葵花鳳頭鸚鵡便在此繁衍生息,約 150 只,占全球總數十分之一,還有中華白海豚活躍於水域。

香港主要動物園是香港動植物公園,占地 5.6 公頃,飼養靈長類、鳥類等中小型動物。但靈長類展區籠舍偏小,綠化不足,天然環境利用不夠,難以充分展現動物與環境的關係。
 

構建自然互動式棲息空間

打破傳統籠舍限制,依據園内地形打造立體化展示區域。利用原生樹木搭建空中步道網絡,讓動物在近似自然的環境中活動,遊客可沿步道穿梭觀賞。增設晨昏體驗時段,模擬不同時段的自然光照與聲景,增強遊客與動物的互動感。

植入在地生態與文化符號

規劃本土生物專區,系統展示適應香港氣候的動植物品種,搭配互動解說裝置講述其與城市共生的故事。在園區設計中融入圍村建築元素與海岸景觀符號,將動物展示與本土文化場景相結合,同時打通與周邊綠道的連接,形成城市生態走廊。
 
小葵花鳳頭鸚鵡
香港動植物公園

參考: 新加坡動物園/東京上野動物園

新加坡動物園

位於新加坡市區北部,雖處市區卻以「開放式園林」聞名。打破傳統籠舍模式,用溝壑、植被分隔動物與遊客,模擬自然棲息地。園內有紅毛猩猩自由穿梭於樹冠步道,遊客可近距離觀賞。夜間動物園更是特色,能在微光中觀看夜行動物活動,人氣極高,年均遊客超百萬。

東京上野動物園

坐落於東京中心地帶,是日本最古老的動物園。以飼養大熊貓聞名,「香香」等熊貓明星吸引無數遊客排隊參觀。園內巧妙融合城市綠地與動物展区,設有日式庭園風格的虎山,還展示日本本土珍稀動物,與上野公園景觀相融,成為市區內親近自然的熱門去處。
新加坡動物園
東京上野動物園

5.曾大屋/本土舊建築物:活化歷史

曾大屋

改造:

距離港鐵車公廟站不遠的曾大屋,是香港保存最為完好的客家圍村之一。該圍村由石匠曾貫萬於1847年建造,裡面居住的曾氏家族,在17世紀就遷居至香港。如今,村內各處還保留著當年的花崗岩、青磚和木材。村落四角均建有碉堡,在20世紀初海盜猖獗的年代,起到了防衛作用。村裡至今依然有人居住,遊客們可以參觀遊覽圍村的天井和宗祠。

留存文化根脈,守護歷史本真

改造時需完整保留客家圍村的建築特色與歷史痕跡,讓圍屋的格局、磚石結構等原始元素成為文化傳承的鮮活載體。

活化空間功能,融合古今活力

引入文化展覽區展示客家民俗,同時融入高端特色商鋪與休閒空間,打造兼具歷史韻味與現代活力的文旅地標,讓傳統圍屋文化與當代生活方式交融共生。

參考: 澳門盧家大屋/上海張園

澳門盧家大屋

盧家大屋是晚清粵中民居的代表,仿廣州西關大屋格局,融合葡式元素,體現了澳門獨有文化風貌。盧家大屋作為“澳門歷史城區”組成部分列入《世界文化遺產名錄》,以實地參觀並感受天井光影、廳堂佈局及裝飾細節及以掃描二維碼或登錄文化局專題網站虛擬VR導覽的形式吸引遊客參觀。

上海張園

上海張園始建於 1882 年,有 “海上第一名園” 之譽,是上海最大中後期石庫門建築群。現活化成文化、商業和娛樂活動公共空間,匯聚眾多高端品牌店,促進了傳統海派文化與國際時尚文化相融合。

 
澳門盧家大屋
上海張園

6.黃鐘木吐露港

改造:

香港的黃鐘木春日開花,滿樹金黃,是獨特風景。吐露港為天然港灣,兩岸風光優美,有大學、濕地,兼具自然與人文景觀,是市民休憩好去處。

打造立體化賞花景觀帶

沿吐露港兩岸大規模種植黃鐘木,形成「水畔金黃花廊」。規劃濱水步道與跨港觀景橋,搭配標識牌介紹植物特性。在岸邊濕地區保留原生植被,構建「花 – 水 – 綠地」復合景觀,讓遊客從陸地、水上多維度賞花。

設計多元花季體驗活動

春季推出「黃鐘木文化周」,設置臨時市集售賣主題甜品、手工飾品。聯合高校辦攝影賽、詩歌分享會,夜間亮起暖光燈飾。開通港灣遊船航線,搭配導賞講解,融合自然景觀與人文活動,提升吸引力。
黃鐘木

參考: 日本櫻花季-東京上野公園/大阪城公園

日本櫻花季極成功,各地依櫻花打造觀光路線,搭配市集、音樂會,推出限定美食,吸引全球遊客,帶動旅遊經濟,更成為文化符號,賦予季節獨特魅力。

東京上野公園

作為東京最熱門的賞櫻地之一,上野公園擁有超過 1000 棵櫻花樹。每到櫻花季,公園內到處是賞花的人群,人們鋪上墊布席地而坐,賞花飲酒,其熱鬧氛圍堪稱東京一絕。公園內的博物館群與盛開的櫻花相映成趣,文化與自然美景完美融合。

大阪城公園

大阪城公園內約有 4000 棵櫻花樹,從城內的天守閣俯瞰,大片的櫻花海與古建築相互輝映,壯觀無比。夜間,櫻花樹會被點亮,燈光下的櫻花別有一番韻味,吸引著眾多遊客前來欣賞這獨特的夜櫻美景。
東京上野櫻花祭
大阪城公園櫻花季

7.黃大仙

改造:

香港黃大仙祠始建於 1921 年,主祀東晉道教仙人黃初平,其信仰起源於浙江金華,經廣東傳至香港。這裡不僅供奉黃大仙,還融合儒、佛兩教神祇,如孔子、觀音等,盡顯三教合一特色。祠內建築金碧輝煌,極具中國古典廟宇風格,像仿照北京故宮九龍壁而建的九龍壁,十分奪目。「有求必應」的黃大仙在港人心目中地位尊崇,每年正月初一,市民爭著來上頭炷香,香火極為鼎盛 。

深化數字化文化傳播

開發專屬虛擬導覽系統,透過 AR 技術還原黃大仙祠不同時期的建築風貌與祭祀場景。設置互動式數字展牆,遊客可觸控查閱黃大仙傳說、三教合一文化淵源等內容,並搭配多語言語音解說。同時搭建線上文化平台,上傳祠內珍貴文物數字化資料、道教儀式紀錄影片,讓未能到場的民眾也能深入瞭解其文化價值。

優化綠色休憩空間規劃

在祠區閒置地帶增闢生態園林,選種具有文化寓意的植物,如象徵吉祥的柏樹、代表清淨的蓮花等,並設置仿古涼亭與石凳。鋪設透水磚路面,完善雨水收集系統,用於園林灌溉。此外,在園區邊緣規劃緩衝綠帶,減少外來噪音干擾,營造寧靜祥和的休憩環境,讓遊客在參觀後能有放鬆身心的場所。
香港黃大仙祠
東京雷門寺

參考: 東京雷門寺

東京雷門寺正式名稱為風雷神門,是淺草寺入口大門,建於 942 年。左右有風神和雷神鎮守,門前高懸的巨大紅燈籠是其標誌,燈籠高 3.3 米、重 100 公斤,上有「雷門」二字,老遠就能看到。雷門歷史上曾多次遭火災焚毀,現在的大門是 1960 年由松下幸之助贊助修復。踏入雷門,便是滿是老街風情的仲見世街,遊客能在此購買特色紀念品。這裡終年人流如織,人們前來向風神、雷神祈求平安 。

8.許願樹

改造:

香港大埔林村許願樹有逾百年歷史,由兩棵飽經風霜的老榕樹組成,相傳早年有村民向其祈願後災難化解,自此成為當地信仰標誌。村民與遊客習慣將願望寫在紅紙上,或繫於柑橘、或綁在石頭上拋掛樹枝。曾幾何時,每逢節日,滿樹紅紙飄揚如焰,獨特景觀吸引無數人前往。然而,因長期承受重物拋擲,樹木出現嚴重損傷,樹幹傾斜、樹皮剝落,存在安全隱患。2005 年,相關部門不得不宣布禁止在許願樹下拋擲寶牒祈福,並設置指定許願區域供民眾抒發心願。這一延續百年的拋擲祈福傳統就此終止,但其依舊是香港民間風俗與集體記憶的生動載體。

保護生態與傳統

限制每日掛載數量,改用可降解紙張與天然繩索製作許願掛飾,避免樹枝承重過載與環境污染。在樹旁設置「許願風俗展區」,以圖片、視頻講述百年來的民間傳說,安排長者導覽員現場講解祈願儀式由來,讓生態保護與文化傳承並行。

豐富體驗形式

增設「許願記憶館」,展出歷年具有代表性的許願物品與背後故事。推出刻有榕樹圖案的定制許願文具套裝,結合大埔墟市集舉辦「許願文化節」,安排書法體驗、民俗表演等活動,讓遊客不僅能許願,更能深度感受本土風俗的獨特魅力。

 

林村許願樹

參考: 日本京都清水寺地主神社/泰國清邁帕辛寺許願鐘

日本京都清水寺地主神社

作為日本最古老的「戀愛神社」,以牽線「緣結」聞名千年。參拜者會將寫有姓名與願望的木牌掛於境內朱紅鳥居下,祈求姻緣圓滿。神社內的「戀愛占卜石」需閉眼摸到對面石頭方算靈驗,古老建築與浪漫傳說相融,每年吸引數百萬遊客,成為兼具信仰與觀光價值的熱點。

泰國清邁帕辛寺許願鐘

寺內百年銅鐘因「敲鐘許願必應」的傳說聞名東南亞。銅鐘鑄有繁複佛經與蓮花紋,與寺內金色佛塔、七彩壁畫相映成趣。遊客需先脫鞋淨手,敲鐘三下後默許心願,當地信徒更會獻上茉莉花環。獨特的佛教儀式與文化氛圍,讓這裡成為清邁必訪的精神聖地。
日本京都清水寺地主神社
泰國清邁帕辛寺許願鐘

9.風力發電場

改造:

香港的南丫島風力發電場,有一台高 70 米的風力發電機,年發電量約 100 萬度。香港臨近海洋,風能資源豐富,若合理開發離岸風電,配合現有設施,風力發電潛力頗大,可助力低碳發展。

打造離岸風電觀光集群

在合適海域興建離岸風電場,結合現有南丫島設施形成風電景觀帶。設置海上觀景平台與互動展館,講解風能原理與發展歷程,遊客可乘船近距離觀賞風電機運轉,體驗模擬操控系統,增強對風力發電的認知與興趣。

融合生態與文旅資源

將風電場與沿岸景點串聯,開闢風電主題徒步徑與海上遊船線路。在風電機周邊布置藝術裝置,夜間亮起主題燈光,與海灣夜景相映成趣。同時推出風電科普套票,結合當地漁村文化體驗,實現環保教育與旅遊體驗的雙重提升。
南丫島風力發電站

參考:丹麥斯文堡風力發電場/荷蘭馬斯特里赫特風力公園

丹麥斯文堡風力發電場

丹麥斯文堡風力發電場,將老風車與現代風電機並存,打造風能博物館。遊客可參觀互動展廳,體驗模擬駕駛風電機,還能登上風車頂端賞海景,年吸引數十萬遊客。

荷蘭馬斯特里赫特風力公園

荷蘭馬斯特里赫特風力公園,風電機與藝術裝置結合,夜間燈光秀絢麗。設有腳踏車道穿過風電場,遊客可騎行賞景,兼具生態與觀光價值,成為當地熱門景點。
丹麥斯文堡風力發電場
荷蘭馬斯特里赫特風力公園

10.油麻地果欄

改造:

香港油麻地果欄是百年水果批發市場,凌晨燈火通明,商販卸貨叫賣熱鬧非凡,各式鮮果堆積成山,充滿市井煙火氣。其保留傳統運作模式,建築具歷史感,若優化導覽與文創,結合夜間市集,觀光潛力巨大。

活化傳統空間,強化文化體驗

保留油麻地果欄凌晨批發的傳統場景,劃設觀賞區供遊客感受市井活力。修繕歷史建築,增設「水果歷史館」,展示果欄百年變遷與香港水果貿易故事。推出「果欄導賞團」,由資深商販帶領講解選果技巧,增強遊客參與感。

拓展多元業態,提升遊覽吸引力

開闢「水果主題市集」,匯集鮮果加工小吃、果製文創產品,延長遊客滯留時間。打造夜間燈光裝置,以水果元素點亮果欄街巷,配合露天音樂表演,形成日間批發、夜間休閒的復合型旅遊場所,吸引更多遊客前來體驗。
油麻地果欄

參考:泰國曼谷丹嫩沙多水上市場/法國里昂保羅・博古斯市場

 

泰國曼谷丹嫩沙多水上市場

泰國曼谷丹嫩沙多水上市場,商販乘小船售新鮮蔬果、小吃,遊客乘船選購,充滿熱帶風情,互動性強,是體驗當地生活的熱門地,每日吸引大量遊客到訪。

法國里昂保羅・博古斯市場

法國里昂保羅・博古斯市場,歷史悠久,攤位擺滿奶酪、葡萄酒等,周末有街頭表演,兼具美食與文化體驗,氛圍濃厚,是當地極具代表性的旅遊打卡點。
泰國曼谷丹嫩沙多水上市場
法國里昂保羅・博古斯市場

11.西貢火成岩

改造:

香港西貢的火成岩形成於億年前,斷層、岩脈等構造獨特,是地質奇觀。西貢地質公園涵蓋多處火山岩地貌,擁有世界級酸性火山岩柱,展現地球演化歷史,是科普與觀光的好去處。

豐富互動體驗設施

增設地質主題互動展館,用 VR 再現火山活動。打造標識清晰的徒步徑,配語音導覽講解岩石形成,讓遊客深入了解地質知識。

結合生態與文化

聯合當地漁村推出「地質 + 生態」導覽,設露營區供夜觀星象與岩石。定期辦地質科普活動,將地質景觀與本土文化相融合,提升吸引力與科普價值。
西貢萬宜地質步道

參考:冰島藍湖地質公園/ 美國黃石國家公園

冰島藍湖地質公園

冰島藍湖地質公園憑藉獨特的火山地熱與湛藍溫泉聞名全球。富含礦物質的溫泉水溫常年保持在 37-39°C,遊客置身其中,既能享受溫泉的滋潤,又可近距離觀賞形態各異的火山岩。這裡不僅是休閒放鬆的勝地,更是感受自然奇觀的絕佳去處。

美國黃石國家公園

美國黃石國家公園以壯麗多樣的地質景觀著稱,聞名遐邇的間歇泉如老忠實泉定時噴發,蔚為壯觀;壯闊的峽谷、五彩繽紛的溫泉池,構成了一幅幅震撼人心的畫卷。每年,這裡吸引著數百萬遊客,前來見證大自然的鬼斧神工。
 
冰島藍湖地質公園
美國黃石國家公園

12.油麻地警署

改造:

香港油麻地警署始建於 1893 年,作為香港現存歷史最悠久的警署之一,在百餘年歲月裡歷經多次重建。這座殖民時期典型的英式建築,採用維多利亞晚期的建築風格,以紅磚砌築外牆,搭配典雅的拱形門窗與白色線條裝飾,在古樸中透出莊重。
其主體建築分為兩層,設有鐘樓和瞭望台,這些設計不僅兼具實用功能,也體現了當時的建築美學。油麻地警署屹立於彌敦道旁,見證了油麻地從漁村發展為繁華商業中心的滄桑巨變,承載著香港獨特的城市記憶。
由於其極具辨識度的外觀和深厚的歷史底蘊,油麻地警署頻頻出現在《無間道》《陀槍師姐》等經典港產影視劇中,成為香港警隊的標誌性象徵,吸引著眾多影迷和歷史愛好者前來參觀打卡。

活化歷史空間

保留建築原貌,內部改設警隊歷史展館,陳列舊檔案、制服等。增設影視場景復原區,還原經典鏡頭,吸引影迷打卡,同時提供導覽服務講解建築與城市的關聯。

拓展文化功能

定期舉辦警務主題講座、展覽,引入文創商店售賣相關紀念品。結合周邊街區打造「警署文化徑」,串聯周邊歷史建築,形成特色旅遊線路,提升整體吸引力。
油麻地警署

參考:英國倫敦蘇格蘭場/美國紐約警察博物館

英國倫敦蘇格蘭場

倫敦警察廳總部「蘇格蘭場」,建築氣勢恢宏,歷史悠久。其獨特的鐘樓和哥德式風格引人注目,不僅是警務中樞,也因眾多懸疑故事背景而成為旅遊熱點,遊客可參觀相關展覽了解警務歷史。

美國紐約警察博物館

位於紐約曼哈頓,由舊警局改建而成,展示紐約警隊的發展歷程。館內有大量歷史文物、警車等,還能體驗模擬射擊等互動項目,讓遊客深入了解美國警務文化,是兼具教育與趣味的旅遊地。
英國倫敦蘇格蘭場
美國紐約警察博物館

13.醬油廠參觀

改造:

香港不乏頗具歷史底蘊的百年醬園,承載著歲月沉澱與飲食文化傳承。這些老字號見證了香港社會的變遷,以代代相傳的古法技藝釀製出醇厚滋味,成為本土飲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,也讓人們在品味醬料風味時,感受到時光流轉中的匠心堅守。
其中冠珍醬園於 1928 年在九龍城創立,近百年堅持傳統發酵與天然生曬工藝釀製豉油,元朗設廠生產廣東式醬料,五香豆豉等經典產品見證香港飲食變遷。

體驗傳統釀造工藝的魅力

工廠可舉辦導賞團,提供近距離觀摩傳統釀造工序的難得機會。遊客可以近距離觀察天然發酵的奇妙過程,感受時間淬煉下的獨特魅力。此外,園區還可以設置醬料製作體驗環節,讓參觀者親身參與其中,透過雙手實踐,深度體會古法技藝的精細與匠心。

品嚐與帶走濃郁的本土風味

遊客可以品嘗新鮮釀製的各式醬料,體驗多樣化的味蕾衝擊,還能挑選特色醬料產品作為紀念帶回家。透過觀、做、品、購一系列體驗,深度感受濃厚的本土飲食文化底蘊,留下難忘的美食記憶。

 
香港百年醬園

參考: 日本Asahi、麒麟啤酒廠/比利時朱古力博物館

 

日本Asahi朝日啤酒廠

Asahi朝日作為日本知名啤酒品牌,在多地設有工廠,部分工廠開放參觀。參觀通常由專業導遊帶領,從原料展示區開啟旅程,遊客可近距離接觸釀造啤酒的主要原料大麥與啤酒花,直觀感受它們特質。隨後移步至生產流程區,完整觀摩從大麥糖化到啤酒包裝的完整過程,期間還能觀看有關啤酒廠歷史、釀造工藝的視頻展示。一些工廠內設有互動博物館,通過互動式展品,讓遊客深入理解啤酒釀造科學與藝術。像是東京工廠的朝日超級乾啤大廳。參觀尾聲設有試飲環節。

比利時朱古力博物館

Choco-Story 巧克力故事博物館在比利時布魯日和布魯塞爾設有分馆。館內千餘展品分為三部分,講述了可可的歷史、在歐洲發展及展示巧克力製品。遊客可觀看巧克力製作示範、參與手作,獲贈巧克力松露,還能免費品嘗館內 190 多種口味的巧克力。
 
朝日啤酒廠參觀
比利時巧克力故事博物館

14.商務客,舉辦展覽及大型盛事

改造:

香港作為國際商業樞紐,每年舉辦眾多吸引商務客的展覽及盛事。香港貿易發展局主辦的香港書展,不僅是出版業交流平台,也吸引大量商務洽談;香港國際機械工程展匯集全球先進技術,促進行業合作。大型盛事如香港金融論壇,匯聚全球金融精英,探討行業動向。這些活動依托香港完備的會展設施,如香港會議展覽中心,其地理位置優越,配套服務完善,成為商務客交流合作的重要場所。

提升數字化辦展能力

借鑒新加坡濱海灣金沙會展中心經驗,在香港會展場地引入更先進的 5G 網絡與虛擬現實技術,搭建線上線下融合的展覽平台,讓無法到場的商務客通過虛擬展位參與洽談。開發智能會展管理系統,實現註冊、預約、資訊查詢等一站式數字化服務,提高辦展效率。

優化商務配套服務

在會展場館周邊規劃更多高端商務酒店與會議空間,滿足不同規模商務團體需求。增設多語種翻譯服務點與商務諮詢中心,為國際商務客提供便利。同時,完善交通接駁,增加往返機場、商業區的快線班次,節約商務客出行時間。
香港會展中心

參考:新加坡濱海灣金沙會展中心

新加坡濱海灣金沙會展中心是亞洲頂級會展場地,每年承辦數百場國際展覽與商務活動,如新加坡國際電子展、亞洲金融論壇等。其融合會展、酒店、購物中心於一體,提供一站式商務服務。會展中心配備先進的數字化設備,可實現遠程參與與即時互動,吸引全球商務客。周邊交通便捷,國際航班眾多,便於商務人士往來。
新加坡濱海灣金沙會展中心

15.油塘鯉魚門

改造:

油塘鯉魚門位於九龍半島東南端,是香港歷史悠久的漁村之一,距今已有數百年歷史。早年以漁業為主,沿岸遍佈漁船碼頭與曬魚場,獨特的漁村風貌濃厚。這裡保留了不少傳統海鮮酒家,遊客可現選海鮮現場烹製,海鮮美食文化聞名遐邇。同時,鯉魚門擁有獨特的海岸地貌,如鯉魚門海峽的壯闊景色,以及古戰時期的防禦工事遺跡,是兼具自然與人文景觀的景點。

活化漁村文化體驗

修復具有歷史價值的漁村建築,打造漁村文化博物館,展示漁業工具、舊時生活場景等,讓遊客深入瞭解漁村歷史。開設漁業體驗活動,如讓遊客參與捕魚、曬魚乾等,增強互動性。此外,組織漁村文化節,邀請當地居民表演漁歌、漁舞等,弘揚漁村文化。

完善旅遊配套設施

優化沿海步行徑,增設觀景台與休息座椅,方便遊客欣賞海岸風光。規劃停車場與公共交通接駁點,解決遊客出行不便的問題。同時,規範海鮮餐廳經營,確保海鮮品質與價格透明,提升遊客用餐體驗。
油塘鯉魚門

參考:澳門路環漁村/台灣基隆漁港

澳門路環漁村

澳門路環漁村是澳門保留較完整的傳統漁村,歷史逾百年。村內仍可見低矮的磚木房屋、古老的天后廟,充滿濃郁的漁家風情。這裡的海鮮餐廳頗具特色,能讓遊客品嘗到新鮮的海味。此外,路環的海灘與自然環境優美,是放鬆身心的好去處。

台灣基隆漁港

基隆漁港是台灣重要的漁港之一,漁業發展歷史悠久。漁港周圍有眾多海產餐廳,遊客可以品嚐到各種新鮮的海產。夜晚的基隆漁港燈火輝煌,漁船往來,別有一番風情。同時,附近的廟口夜市充滿當地特色,讓遊客能體驗到豐富的美食與文化。
澳門路環漁村
台灣基隆漁港